教育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2019-04-28 19:25:49      点击: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关心特殊教育”,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出现“特殊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支持特殊教育”。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的主体,我国的特殊教育工作者要以十八大精神为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开创特殊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全面推动随班就读的发展。因此就必须要加强对随班就读相关问题的研究。而随班教育儿童的交往行为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在国家大力倡导“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背景下,通过对作为特殊教育主体的随班就读教育方式下的儿童交往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尤其是想采用同伴提名法对随班就读儿童的同伴交往行为进行研究,并分析这些交往行为对于随班就读儿童所可能产生的诸多影响,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随班就读儿童来说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建议和对策。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随班就读儿童交往行为的一个实证分析,明确随班就读儿童生活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试图分析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途径,这将对未来教育过程中更好的推动特殊教育乃至整体教育起到某些方面的作用。

研究现状:

经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外关于儿童交往行为的研究成果丰硕,但这些研究大多以普通儿童为研究对象,而专门针对随班就读儿童交往行为展开的研究成果较少。在关注的问题上,主要聚焦于学生的校内同伴网络的结构特征、同伴关系对儿童未来的学业成就和社会适应造成的影响、儿童期同伴关系对其以后人格发展的影响、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情绪状况的影响、同伴交往关系对青少年学业水平及其正常发挥的影响、同伴交往在儿童自信心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国内学者关注了同伴关系与小学生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问题、青少年同伴交往与压力事件及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自闭症儿童幼儿交往的相关问题、儿童交往的性别特点及其教育启示等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已有的这些研究存在的最大不足是只关注一般性的研究,没有专门就随班就读儿童交往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发展趋势   、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对于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保

障残疾人的人权、创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另外,随着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成熟,对于以前因为没有方法支撑而不能够进行研究的问题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了,因此,利用各种新方法对随班就读儿童包括交往行为在内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将是一个大趋势,本文就是笔者利用同伴提名法对儿童同伴交往进行的一个尝试性研究。


为了达到本次研究的目的,并结合文献检索所发现的本课题目前研究的现状和研究趋势,在主要的研究内容上,本论文将关注以下问题:

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中随班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二、随班就读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随班就读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

四、同伴交往对随班就读儿童的影响分析

五、结论和建议


拟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文献研究法 根据此论文研究的目的,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准确地了解国内外关于随班就读儿童同伴交往行为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的趋势。

访谈法  通过与指导老师以及本校在这方面有研究成果的其他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此一问题的观点、看法,以指导自己的论文写作。

定性分析法 对同伴提名法方法本身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了解其在研究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更好地掌握运用这一方法的技巧和策略, 

经验总结法 对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尤其是跟班就读教育所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以确定本次实践研究所主要进行关注的方面。

在研究的具体过程中,将严格按照同伴提名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骤展开。

可行性论证

一是本人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比较关注我国特殊教育尤其是有关跟班就读问题的相关发展,因此具备一定的研究前提;二是我的指导教师在这方面具备相关的知识和研究能力,能够给本人的研究进行有效的指导;三是在设计方法和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将尽最大努力调动一切利用的资源取得被研究对象的同意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程曦.社会测量法简介[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1(31).

[2] K.Urbrg, S.Dgirmnioglu等,青少年同伴关系网络结构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2(1-7).

[3] Greenman,p.s.schneider.stability and change in patterns of peer rejection:implications for children academic performance over time.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30(2),163-183.

[4] Zimmer.gembeck, Relational and physical aggression,prosacial behavior, and peer relationships gender moderation  and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25,421-452.

[5] 张静等, 同伴拒绝与早期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关系:同伴接纳、友谊支持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4(353).

[6] 陈呈超.初中生同伴关系对自信水平的影响[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11,10 (51).

[7] 庞丽娟.同伴提名法与幼儿同伴交往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1991,2(35).

[8] 杨海波,同伴关系与小学生学业成绩相关研究的新视角[J],心理科学,3(648-651).

[9] 李 滢,刘俊升. 青少年压力事件与孤独感!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10,3(73-77)

[10] 叶小红,融合教育背景下自闭症幼儿之同伴关系研究[J],2015,2(73).

[11] 叶晓璐.儿童同伴关系的性别特点及教育启示[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101-104)

[12] 张金霞.某随班就读学生教育的个案研究[J],学周刊,2011,12(205).

[13] 赵小红.试论中国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必要性[J], 中国特殊教育2011,11(4-11).

[14] 彭霞光.中国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政策建议[J], 中国特殊教育,2011,11(15-21).

[15] 杨希洁.中国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可行性分析[J], 中国特殊教育,2011,11(12-17).